受疫情和消费潮流的叠加影响,不少街边饮品店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独有偶,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连锁茶饮品牌也同样面对着现实的挑战。
潮汐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已经颇具规模的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等都在往瓶装茶赛道发力,以期通过标准化生产线和长保质期来对抗品控和周期的不确定性。
只是,瓶装茶对于“奈雪们”来说是门好生意吗?
自救or新战场?
根据公开消息显示,“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以下简称奈雪)于月前成立专门的投资公司,并高调宣布将斥资10亿加入瓶装茶赛道。
对此,奈雪公司回应称确实在大力发展瓶装饮料业务,对于在网上大量传出的投资事项报道,目前还不便透露。
消息一出,奈雪瓶装茶业务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实际上,公开资料显示,奈雪公司在2021年已成立了奈雪饮料科技公司,目前推出了7种不同的瓶装茶产品,并与处在优势地位的头部便利店品牌渠道合作,在超市、便利店甚至连社区团购APP上,都能买到奈雪瓶装茶。
在一些行业分析人士看来,奈雪的茶进军瓶装饮料市场,除了是品牌产品策略的升级,某种角度看也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3月29日,奈雪的茶发布2021年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其总营收为42.96亿元,同比上涨40.5%;经调整净亏损金额达1.45亿元,去年同期盈利1660万元。
可见,奈雪的茶这份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年报并不理想。
根据公告分析,2021年奈雪的茶亏损上亿主要由于以下三个原因造成:
一是疫情的影响。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国内疫情反复多变,门店的直接经营受到很大的影响。新冠疫情对国内餐饮消费环境和消费者心理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不只奈雪,长沙大约80家茶颜悦色门店也一度临时关闭。
二是营运及人力成本高。在受疫情影响情况下,店铺日常营运及人力成本仍维持在高位,这使得奈雪盈利受到影响,而奈雪自动化及数字化对措施仍在测试中,所以还起不到太明显的作用。
三是门店快速扩张所带来的资金压力。这是最关键一点,2021年下半年,奈雪的茶调整开店计划,与相当数量的“优质点位”签署合作协议。2021年门店将比先前之计划额外新开约50家。如果一间奈雪的茶标准店平均的投资成本在180万元左右,那么在茶饮店快速扩张下,必然使其陷入大额亏损。
不可否认,进入瓶装茶饮赛道或许能帮助奈雪缓解当下的危机,甚至拓展新的消费市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一个人均消费30元上下的高端鲜果茶领域下探至定价5-6元左右的瓶装茶饮市场,品牌“降级”似乎是永远绕不开的坎儿。
或许有人会说,奈雪的瓶装茶饮现在卖的很好啊。对,但不要忘了这是品牌自上而下的一种“降维打击”,无论消费者是出于新鲜感还是“占便宜”的心态,总会想要尝试一下。但尝试之后呢?不可避免的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种“新低价”的品牌投射。而这种投射一旦被“固化”,对品牌将是致命的打击。
更不要说,瓶装饮品赛道上已经形成了占据优势的几大品牌,如何从众多品牌中突围,时刻保持品牌独特的气质,是摆在“奈雪们”面前绕不开的难题。
8倍规模,70%高毛利,瓶装饮料市场诱惑太多
新茶饮为什么要挤进瓶装饮料市场?因为这块战场太有诱惑力了!市场规模大、触达面广、生产成本低、更迭率低,最关键的是利润极高:
瓶装饮料市场规模极其可观,2020年,中国软饮料的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075亿元,是现制茶饮市场(约700亿)的8倍还多,而且同比增长率5%,光增长量都快占了茶饮市场的四成多,这样一个庞大且还在发展的市场,只要抢出一小块土壤,就足以孕育可观的红利。
瓶装饮料消费场景丰富、触达面广,新茶饮品牌的门店再多,相比便利店商超,包括线上电商,那都少了好几个数量级,在快消品市场铺开后,品牌曝光量也能得到提升,尽管产品形式是瓶装饮料,但增加的品牌露出,茶饮店也能最终受益的。
很多头部新茶饮品牌,都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暂时没有下沉,可能也不便于下沉,瓶装饮料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触达更多的消费者,并下沉到门店较少的城市,也是一种方式的触达。
瓶装饮料生产成本低、效率高。
新茶饮门店的总成本中,21%是原料,24%运营成本(人力14%,租金10.5%),而工厂制造的话,这两方面的成本会直线下降。这也可以举个新茶饮自己的例子,就是蜜雪冰城,通过自建工厂生产原料,能为两万门店稳定供货,并死死压住不到10元的客单价。
瓶装饮料可以快速批量生产,相比门店手作一杯奶茶,工厂自动化流水线的效率实在是太高了,只要设计好原料、包装、运输等一系列流程,接下来就是自动化了。虽然瓶装饮料生产成本较低,但是工厂还是需要投入的,处在摸索尝试阶段的新茶饮品牌,除了自建生产线,还可以找成熟的工厂代工。
还有一点,瓶装饮料的更迭频率也低,奈雪每个月都要数次上新,对研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光是培训员工制作茶饮,就需要一个月。而瓶装饮料则更需要稳定,像喜茶气泡水一年更新三次包装,已经算是很高频的了。
最诱人的理由放在最后,那就是太赚钱了!
刨去原料包装等综合成本,饮料(非饮用水)的毛利高达70%-75%,比如元气森林气泡水,纯利润能高达4.5元左右。饮用水则更高,农夫山泉出厂价1元,利润就达到了0.62元。
瓶装饮料成本低利润高,只要把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做大,利润就像开水龙头那样源源不断,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首富的位子上,出现了两位软饮料大佬(娃哈哈宗庆后,农夫山泉钟睒睒),有实力的新茶饮巨头们,难免会眼红。
口味和渠道是最大挑战
快消品赛道中行业龙头企业已占据市场很多年,且形成了大单品识别、消费者口感等,就像消费者提到冰红茶就会想到统一,怕上火就想到王老吉,气泡水一定会想到元气森林一样。
“最怕踩雷。”95后小闫说道,“瓶装饮料有更专业的品牌在做,也是我买了好多年的产品,不会轻易尝试茶饮店的瓶装饮料。”小闫对茶饮店的感知是“现做现卖”,体验感才是新式茶饮最吸引她的因素。
除了口味,渠道则是新式茶饮布局瓶装茶面临的更大挑战。
“瓶装饮料是新式茶饮企业全渠道运营的升级版,为了匹配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不同渠道消费的需求,对于企业市场占有率、客户黏性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效果。”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称。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软饮料市场发展40余年以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软饮料市场之一,市场规模约6000亿元。从软饮料的细分市场来看,2020年中国软饮料行业最大细分市场为包装饮用水,占软饮料37.64%的市场份额;即饮茶(瓶装茶)紧随其后,占比为19.64%,市场规模达千亿。
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喜茶、奈雪等布局瓶装茶的契机。然而,对于新式茶饮品牌来说,构建渠道网络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介绍,奈雪瓶装茶主打健康属性,目前奈雪瓶装饮料已经与便利店品牌全家、7-11、美宜佳,新零售头部品牌盒马等达成合作。另外,奈雪还着力开发校园和传统流通渠道。“预计6月前,奈雪瓶装茶将在重点资源区域完成15万个售点目标。”
同样,喜茶瓶装饮料业务除自有门店渠道外,已经覆盖了快消品牌的主流渠道类型,包括线上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渠道,线下7-11、全家等便利店和商超,以及盒马、叮咚等新零售渠道。
然而,农夫山泉的气泡水可以做到在一个月内铺设百万个线下终端,新茶饮品牌想在瓶装饮料领域夺得一席之地,建立相对完善的销售网络需要较长时间,其渠道能力面临不小挑战。“传统的瓶装饮品在渠道布局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并形成了一定壁垒,新入局的新式茶饮,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全面超越。” 李研说。
一场「轮回」?
当新式茶饮开始纷纷走向“场到货”的模式之时;老牌饮料开始转头拥抱“货到场”的模式。
2019年就有风声传出,娃哈哈已经启动了线下茶饮店项目。并在2020年7月于羊城广州开设了首家娃哈哈奶茶直营店。
根据中新经纬报道,娃哈哈方面集团将在10年内开设1万家娃哈哈奶茶店。
仔细分析娃哈哈等知名老字号品牌所加入的现制茶饮赛道,你会发现,有如下几个特征:均有在全国热卖数年的爆款单品;而线下现制门店的产品中有数款产品都是围绕这个热卖单品在做文章。所以,发现了没,老字号围绕的永远都是“产品”而非完全依托于品牌的效应。当然,消费者需要新鲜感,如果老字号造不出新话题,随时也可能被消费者“抛弃“。
所以无论是新式茶饮还是传统饮料,都不在固守自己熟悉的赛道,他们开始转向开拓更多的方式更多更宽广的赛道已经是大势所趋。
新式茶饮从线下门店发家,在现制茶饮赛道利润被众多竞争对手所分薄的情况下,转而到瓶装茶产品寻找新的出路;而传统饮料企业在瓶装产品的领域中坚守了几十年,加之大约从19年开始新式茶饮的火爆,自然会吸引到老牌企业往线下门店发展,各大企业都想来分一杯羹。
那么,未来茶饮品牌应该怎么走?
• 性价比
因为整个行业都会趋于近似的同质化,要独辟蹊径凭空创造出新的产品实在太难,谁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人无我有,东西都差不多,那可能是谁家的价格便宜就更能干吸引消费者的消费。而控制价格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供应链,谁采购成本更低,配送时效更快,谁就能抢得先机。
• 新鲜感
当下的年轻一代太喜新厌旧了,与之对应的就是研发,不能人无我有,就得人有我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的产品,势必能够赢得市场。
• 便利性
便利性对应的其实是规模,谁门店越多,谁的茶产品更方便购买谁就能够赢得市场。哪怕你的茶品再好喝,离我比较远的话,我还是直接在家或者公司附近的奶茶店购买了。所以奈雪投资瓶装饮料,也可以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地进行购买。
奈雪自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表现并不出色,股价呈现震荡下滑,投资者需要听到新的故事。
而跳出单个品牌,从更广的视野来看,“奈雪们”面对的问题何其相似,想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就必须采取多种战略,即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而瓶装饮品或许就是这根“救命稻草”
瓶装饮品市场也越来越拥挤了。